平衡社会财富,照顾最需要照顾的社会阶层,那是政府的义务,不是每个热心人的职责。 RIVEN和这次所有参与为不幸同胞捐款的人,都是出于朋友之情同胞之情,首要的目的是为了安慰眼前这个不幸的家庭,不是为了均贫富。 同胞朋友之情本来就是有亲疏远近的,本来就是情感多于算计的。我们如果身边有个朋友今天心情不好,自己愿意给他买杯咖啡安慰他一下,旁人不应该指责你没把咖啡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也不应该指责你的朋友其实自己有钱买咖啡。这是一种热乎乎的感情,不是冷冰冰的财务。 这种捐款是出于朋友情谊的私人捐款,不是那种有具体雇员、行政机构和规章制度并必须接受公众监督的慈善公益基金。捐款人捐出一片热心,得到的是自我内心的宽慰和平静,而不是得到追查每一笔捐款去向的资格。如果这种捐款的受捐人有义务回答捐款人的任何追查,那将给这个家庭带去的麻烦多于给他们的帮助。钱捐给她就是她的了,怎么用都是她的事情。不放心者最好的选择就是不捐。 这次的捐款活动做得很好,但不可能也不应该期望它会尽善尽美。组织者没有能够在第一时间把捐款额已经达到预定目标的消息公告出去,这有一点遗憾。我相信很多人对这方面的提醒也是出于善意。而这个声明也说明,组织者已经听取了大家的意见。 与其花时间去指责热心人没把钱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上,不如自己行动,直接把钱送到我们认为最需要的人那里去。如果也能发动大家这样做,那就更加功德无量。
这可不是葬礼上的私人朋友间的送礼。老大出头媒体全方位的报道,虽是好意但共开募捐时的信息的确不全面。给我个人的感觉是不幸的家庭无保险也无经济能力举行安葬。这与以后的信息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当然老大与义工的无私贡献,家庭的不幸大家也是心知肚明的。
他那个不是募捐,他是要钱。 在社会广泛募捐和在亲朋友好友间募捐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家庭出现经济困难无法支付相关费用,在亲朋好友之间募捐(其实不应该募,而是亲朋好友自发捐款)是对有经济实力的家庭的精神上的安慰和经济上的一点点帮助。
大家遇到困难的时候,都可以寻求帮助,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遇到的人不一样,经历不一样。所以同一件事情的选择不一样。并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只是捐款的人应该有权利知道具体真实情况是怎样,而不是只了解到部分信息。在真正了解到真实信息之后,一切随心。
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话题:在遭遇困难时,什么样的家庭应该是社会上广泛募捐,什么样的家庭应该在亲朋好友和同事中募捐。 就我的观察: 在社会广泛募捐和在亲朋友好友间募捐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家庭出现无法逾越的经济困难,仅仅靠周围人的帮助,无法支付相关费用,才进一步到社会上募捐。 在亲朋好友之间募捐(其实不应该募,而是亲朋好友自发捐款)是对有经济实力的家庭的精神上的安慰和经济上的一点点帮助。
10年前,单收入的我失业一年半左右(刚刚住进买的房子4个月就失业),老婆只好在Food Basic做Cashier。而岳父大人在二月底过世,老婆回国奔丧。我在LOC几乎要Maximum out的状况下,一个人要带当时11岁、6岁和4岁的三个孩子,精神压力之大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理解。但是当时一位长辈的弟兄(已过世)在一次主日结束以后拉着我的手、给我谈话、鼓励我,并且给了我三百块的现金。我收了!他的鼓励和帮助(和教会其他的弟兄姊妹的祷告、安慰和帮助)让我走出人生最最困难的时期。感谢主! 每个人的故事都不一样,每个捐款人的心态也不一样。但自己落难的时候,要不要张开口或者默认别人替你张开口要募捐,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但是“不能够只盯住钱”而决定,我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