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数据显示接种三剂科兴疫苗可有效预防奥密克戎死亡,三剂疫苗对预防死亡或重症的有效性达98%,两剂对重症为72.2%,对死亡的有效性为77.4%。

lindamy

时代广场舞照跳
VIP
注册
2005-11-23
消息
30,485
荣誉分数
7,520
声望点数
373

香港数据显示接种三剂科兴疫苗可有效预防奥密克戎死亡​

香港大学科学家发现,在预防60岁以上人群的新冠重症或死亡方面,接种三剂科兴控股生物疫苗明显比两剂更有效。这表明对那些接种过该公司新冠疫苗的人来说,注射加强针很重要。​

Natasha Khan
2022年3月24日12:41 CST 更新
https://cn.wsj.com/articles/香港数据显示接种三剂科兴疫苗可有效预防奥密克戎死亡-11647993051#comments_sector
香港大学(University of Hong Kong)科学家发现,在预防60岁以上人群的新冠重症或死亡方面,接种三剂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Sinovac Biotech Ltd., SVA)疫苗明显比两剂更有效。这表明对那些接种过该公司新冠疫苗的人来说,注射加强针很重要。

这项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助的研究对在香港市持续的奥密克戎疫情中住院的新冠病人进行了分析,显示出接种三剂疫苗对预防死亡或重症的有效性达98%,相比之下,接种两剂疫苗对预防重症的有效性为72.2%,对预防死亡的有效性为77.4%。

这个发现对中国内地的抗疫战略以及几十个使用该疫苗的国家具有参考价值。科兴的新冠疫苗是中国内地民众接种的主要疫苗之一。

中国内地官员周二表示,中国88%的人口已经接种了至少两针疫苗,6.59亿人注射了加强针。官方数据显示,在中国3,580万80岁以上的公民中,约有一半人没有接种新冠疫苗。

 
最后编辑:

lindamy

时代广场舞照跳
VIP
注册
2005-11-23
消息
30,485
荣誉分数
7,520
声望点数
373

新研究:科兴加强针显著提高老年人防御能力​

BENJAMIN MUELLER2022年3月24日

本月,香港的一个科兴疫苗注射点向离开注射点的人发放口罩。


本月,香港的一个科兴疫苗注射点向离开注射点的人发放口罩。 DALE DE LA REY/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根据香港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两剂中国科兴疫苗只能为老年人提供中高水平的保护,避免新冠肺炎导致的重症和死亡,但接种第三剂疫苗显著增强了他们的防御能力。

香港正在经历一场灾难性的奥密克戎暴发,该研究是基于在这次疫情中感染的患者。这对中国大陆是一个警示,科兴生物是中国疫苗接种计划的支柱。那里的许多老年人尚未接受加强针注射。

研究发现,对于60岁及以上的人,两剂科兴对预防新冠肺炎重症或危重症的有效率为72%,对预防新冠相关的死亡有效率为77%。低于两剂辉瑞-BioNTech疫苗提供的保护水平。同一项研究发现,在同一年龄组的香港居民中,它们对预防新冠肺炎重症或危重症的有效率为90%,对预防新冠相关的死亡有效率为92%。

研究发现,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注射科兴生物的加强针对预防新冠肺炎重症或危重症的有效性为98%。
https://www.nytimes.com/newsletters/chinese-briefing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健康专家黄严忠表示,该研究结果突显了中国大陆加快开展滞后的加强针注射的紧迫性。“政府有很多工作要做,以确保这部分人口接受加强针注射,”他说。

该研究由香港大学的科学家发表,他们指出,该市的加强针计划最近才开始,因此很难确定第三剂提供的保护能持续多长时间。

他们说,在香港,由于有基础疾病的人更有可能拒绝接种疫苗,因此选择接种疫苗或加强针的人也有可能本身就更健康,从而夸大了对疫苗最初保护程度的估计。

中国私营企业科兴是中国两家新冠疫苗制造商之一。该国没有采用mRNA技术的疫苗——如辉瑞-BioNTech和莫德纳制造的疫苗。

这项新研究强调了中国面临的潜在后果。中国严重依赖科兴,并且正在与两年来最严重的新冠暴发作斗争。中国87%以上的人口接种了疫苗。但最近,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80岁及以上的人中,只有一半以上的人接种了两剂疫苗,而该年龄段中只有不到20%的人接种了加强针。

这项来自香港的新研究获得了中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资助,据该研究的一位合著者本周的描述,这是旨在了解疫苗相对有效性的努力的一部分。论文预印本已在网上发布,但尚未经过期刊发表前的同行审议。

研究发现,科兴的疫苗在年轻人中的表现与辉瑞的相似,即使没有注射加强针。在60岁以下的人群中,两剂科兴疫苗对预防新冠重症或危重症的有效率约为92%,而辉瑞的两剂疫苗约为95%。

这两种疫苗对新冠肺炎轻症或中度症状都没有提供多少保护,尽管辉瑞疫苗提供的保护超过了科兴,并且在注射加强针后得到大幅提升。在最新一波疫情中,香港大部分感染来自被称为BA.2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与其他版本的奥密克戎一样,BA.2感染了许多已接种疫苗的人。

自新冠病毒出现以来,香港这波疫情造成的死亡病例增长速度几乎超过所有国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低。在最新一波疫情的死亡病例中,近90%没有完全接种疫苗,这表明为最脆弱的人接种疫苗比接种哪个公司的疫苗更重要。

与香港一样,在奥密克戎之前,中国大陆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遏制了病毒的传播,使其民众几乎没有从先前的疫情中获得免疫。

在中国之外,科兴疫苗在保护人们免受新冠重症方面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较贫穷的国家。该疫苗正在49个国家使用,包括南美洲和非洲。

但对其保护能力的担忧已经促使世界卫生组织在10月建议60岁及以上的接种者接受第三剂疫苗。

多伦多西奈健康和大学健康网络的传染病专家安德鲁·莫里斯说,研究结果与实验室研究相符,表明科兴生物产生的中和抗体水平低于像辉瑞这样的mRNA疫苗。莫里斯未参与香港的研究。

“我认为我们将看到的是,在严重依赖科兴疫苗的国家,如果他们没有注射加强针——尤其是使用mRNA加强针,甚至是科兴加强针——他们可能要和最新的BA.2带来的高感染率作斗争,”他说。

莫里斯说,与其他疫苗研究的结果一样,香港的研究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种疫苗的时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护往往会减弱。

对外关系委员会的黄严忠说,关于第三剂科兴疫苗的有效性的最新研究结果可能会促使中国领导人继续将中国制造的疫苗作为他们疫苗宣传的重点。
“现在,对于中国领导人来说,他们不需要面对批准BioNTech疫苗的巨大压力了,”他说。
-----------------------

Benjamin Mueller是一名健康与科学记者。他此前在伦敦报道新冠大流行,还曾在纽约报道警察相关议题。欢迎在Twitter上关注他:@benjmueller
翻译:纽约时报中文网
点击查看本文英文版。

 

lindamy

时代广场舞照跳
VIP
注册
2005-11-23
消息
30,485
荣誉分数
7,520
声望点数
373

香港疫情高死亡率的教训:应尽量为老年人接种疫苗​

BENJAMIN MUELLER2022年3月22日

上月香港一个社区疫苗接种中心,香港老年居民的疫苗接种率相对较低。
上月香港一个社区疫苗接种中心,香港老年居民的疫苗接种率相对较低。 TYRONE SIU/REUTERS

2021年底,奥密克戎变异株首次突破香港的新冠病毒防御时,香港将其扑灭,巩固了该地区作为世界最强大清零堡垒之一的地位。

但几周后,奥密克戎再次来到这个大都市,在一处清洁工居住的公屋暴发,并失去了控制。目前,疫情导致的死亡速度超过了新冠出现以来的几乎所有国家。

整个疫情期间,香港的人均死亡人数曾经远低于西方国家,如今已不再如此。一个月前,美国人死于新冠的比例是香港人的90倍。截至周一,美国的累计死亡率是香港的3.5倍。

目前美国正忙于应对本国相对已经不那么痛苦的病例数上升,而中国大陆则在抗击两年来最严重的疫情,与此同时,科学家们将目光转向香港,研究奥密克戎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中构成的威胁:这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人们基本上没有受到以前感染的影响,而且当地最年长和最脆弱的居民也基本上没有接种疫苗。

卫生专家说,出现了几个关键的教训。

科学家们说,在奥密克戎及其更具传染性的变种BA.2出现的时代,为广大人群接种疫苗仍然很重要。但是,尽量为老年人接种疫苗已经成为重中之重。

他们说,这一信息对中国来说最为紧迫。在中国,老年人群的疫苗接种似乎也比较滞后,而且此前的感染并没有带来多少免疫力。

但这在美国也同样适用。在美国,老年人的疫苗接种和加强率低于标准,让科学家担心BA.2病例可能激增。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在早期的疫情浪潮中有更多美国人被新冠病毒感染并死亡,科学家们预计美国在未来几个月不会面临像香港那样严重的情况。

卫生专家说,香港可怕的疫情也预示着在消除该病毒的同时,不对接下来的情况作出计划会带来什么样的危险。他们说,奥密克戎的高传染性使得病毒暴发几乎不可避免。

香港和中国大陆是最后几个坚持采取严格限制和边境控制策略来根除病毒的地方之一,但由于之前的感染没有为居民带来多少免疫力,香港变得很脆弱:在奥密克戎病毒激增之前,科学家估计只有1%的香港人口感染了这种病毒。

香港青衣岛一个用于安置新冠患者的临时隔离点。

香港青衣岛一个用于安置新冠患者的临时隔离点。 BILLY H.C. KWOK FOR THE NEW YORK TIMES

随着更具传染性的变异株悄悄进入或限制解除,低水平的免疫力可能会让这些地方容易出现病例浪潮。但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梁卓伟博士表示,政府仍可以为这些浪潮做好准备。

在奥密克戎飙升之前,香港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接种过两剂疫苗,而在新加坡和新西兰,这一比例超过了90%。

科学家表示,由于中国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数量众多,它在取消清零限制方面可能也有一些困难。中国87%以上的人口已经接种了疫苗。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曾益新上周五表示,80岁及以上人群中只有超过一半的人打过两针,打过加强针的人不到20%。
“我认为它还没有做好过渡的准备,”梁卓伟说。

一些亚洲和太平洋国家在两年内基本上没有受到该病毒的影响,但由于奥密克戎的传染性很强,而这些国家的人口又避免了此前的感染,所以如今才会面临疫情暴发。包括老年人在内的高疫苗接种率帮助其中许多国家避免了更具破坏性的激增。

以韩国为例,该国87%的人接种了疫苗,63%的人打了加强针,人均累计死亡率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尽管在整个疫情期间,韩国录得的病例数超过美国的四分之三。

卫生专家表示,香港在老年人接种疫苗方面的困难,一方面是由于该市早些时候在控制病毒方面取得的成功导致的自满情绪,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担心老年人和健康状况不佳的人接种疫苗会面临特定风险,而这种担忧是毫无根据的。

该市目前已为39%的80岁及以上居民接种了疫苗,尽管12至19岁的人群中已有近三分之二的人接种了疫苗。

香港许多人都接种了中国产的科兴疫苗,这种疫苗似乎对奥密克戎感染提供的保护相对较少,但对重症有较好的防御能力。科学家们指出,在最近一波死亡浪潮中,近90%的人没有完全接种疫苗,这表明给最脆弱的人接种疫苗比选择特定品牌更重要。

“香港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成功地为最脆弱的人群——老年人,特别是那些住在养老院的老年人——接种疫苗。”香港大学临床病毒学家薛达博士说。“结果是,我们的处境非常糟糕。”

美国接种疫苗的老年人比香港多,但比西欧少,而且死亡率很高。随着早期接种疫苗的免疫力下降,加强针成为巩固老年人对奥密克戎免疫力的关键,美国发现自己也面对这一问题。大约有41%的65岁及以上人士没有接种加强针。

科学家们说,与亚洲其他地区在近几个月逐渐解除限制不同,香港还没有为防御系统失败做好准备。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他们对清零有很强的固定观念,只要这种观念有效,接种疫苗就不一定是首要任务。”香港大学流行病学教授本·考林说。

公共卫生专家说,许多老年居民及其家人也持同样的观点。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如果香港严格的社交距离措施和谨慎的边境管制无论如何都能阻止病毒进入,那么接种疫苗值得吗?

“如果你告诉人们这种疾病永远不会进入,那么人们去接种疫苗的动机就会减弱,”香港家庭医生戴维·欧文斯说。“在某种程度上,有关清零的信息干扰了接种疫苗的必要性。”

青衣正在等待接受冠状病毒检测的人,该地区本月已被封锁。

青衣正在等待接受冠状病毒检测的人,该地区本月已被封锁。 BILLY H.C. KWOK FOR THE NEW YORK TIMES

香港大学的考林说,该市可以用两种方式之一来应对病例即将激增的迹象:要么通过为海外入境者建立更好的检疫设施等措施来加强清零,要么承认暴发不可避免,并提高疫苗接种率。

“如果你能保持零感染率,那么清零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考林说。“但正如我们在香港发现的那样,这种情况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随着先前的疫苗通行证等诱导手段被证明无效,香港最终采取各种措施,说服老年人接种疫苗。今年1月,政府宣布将禁止未接种疫苗的人进入在老年居民中很受欢迎的点心餐馆,但为时已晚。

随着病例和死亡人数的下降,香港周一宣布将取消某些限制。

新加坡从今年夏天开始放弃清零政策。新加坡杜克国立大学医学院的传染病专家黄英勇博士说,德尔塔变异株的感染浪潮提高了疫苗接种率,使人们不再认为他们不需要保护。

现在,新加坡病例数激增,但死亡人数相对较低。

“它的传播性太强了,我认为戴口罩和各种措施都是有帮助的,但没有达到影响流行病学的程度,”黄英勇在谈到奥密克戎时说。“这种趋势实际上是由接种疫苗推动的。”

然而,即使在经历了五、六波疫情之后,一些国家取得成功,而另一些国家却陷入困境的原因仍不清楚。

例如,科学家们说,日本在整个大流行期间都没有采取全面封锁的做法,但病例数还是得到了控制。

该国受益于政府在疫情早期分享的良好公共卫生建议。长崎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教授山本太郎说,尽管居民对预防措施感到厌倦,但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认真对待这些建议。

在日本,大约80%的人已经接种了最初两针疫苗。但是,尽管该国在加强针接种方面滞后,并出现了奥密克戎感染激增,但奥密克戎期间的死亡率仍远低于邻近的韩国。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个谜,”山本太郎说。“我们无法解释这一切。”

----------------------------

Benjamin Mueller是一名健康与科学记者。他此前在伦敦报道新冠大流行,还曾在纽约报道警察相关议题。欢迎在Twitter上关注他:@benjmueller
翻译:纽约时报中文网
点击查看本文英文版。

 
顶部